4月21日,杭州医学院副校长梁广和发展规划处处长邵利明、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徐青一行莅临杭州鹰旸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调研指导,鹰旸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守业以及董事投资合伙人张业炎博士、王向军博士和技术部经理戴世杰、创新中心主任李哲明陪同接待。
梁副校长一行首先参观了我司中心实验室,并在随后的座谈中听取了《基于平台思维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专题汇报。
鹰旸负责人简要介绍了企业发展现状、技术团队和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今后发展的鹰旸新定位——争做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践行者、同行人和引路人,详细介绍了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和生物医药相关专业产学研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规划思路,具体包括创新合作模式与组织保障、基地建设平台化运营、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等内容。此外,鹰旸生物作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征集指南收录单位,围绕新医科和教改方向已与全国十余所医学本科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30多个研究团队开展了项目合作,在产教融合与产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做了广泛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研究生专业技能学习提升和科研思维训练培养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式微理论课堂、循环穿插式微实验学习、方案导向式微研究训练、自主申报式微项目设计、集中爆发式微成果积累等“五微不至”的雏鹰计划,以及贯穿研究生三年培养“六大阶段”的强鹰计划,初步形成了具有鹰旸特色的产教协同创新模式和值得推广的有效合作路径。

双方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提议成立由校企双方共同领导的组织机构和基地管委会,共同搭建校企融合创新平台,遴选校内专家库和企业专家库组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校企双导师队伍,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基地研究生库,同时基于科研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实训的两个平台,围绕科研项目群动态发展的基地人才储备,保障基地的动态建设与稳定发展,进而推进附属医院学科联盟建设、新药研发创制技术攻关与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
梁副校长认为产学研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合作思路,契合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政策趋势,与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鹰旸生物已具备了良好的基地建设合作基础,希望双方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能够探索实现“知识构建+专业实践”、“校内培养+基地培养”、“校内导师+基地导师”三维一体的校企协同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开启生物医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之路。他指出,双师队伍建设是联合培养项目的关键落脚点,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推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环节的动态发展,也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的基本保障。他强调,合作过程中必须强化管理责任感、严把培养质量关和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努力平衡好资源投入,整合好成果共享,开展好互补联动,不断提升研究生综合技能水平和加速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制度建设是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形成一套可满足各方科研创新、人才需求等目标的制度框架,保障各方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联合培养项目的良性发展。会后,双方将围绕组织、制度、条件、师资、平台、经费和考核等建设方案进一步深入探讨交流,加快推进产学研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鹰旸生物是一家以“共建医学科研公共平台,构建药物研发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搭建基础医学与临床转化的服务体系和开展基于药效学评价的临床前CRO服务。鹰旸已为80多家等级医院或重点科室、500余位医学专家在各类疾病领域开展了600余项项目研究,涵盖120余种疾病动物模型制备,为20余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提供了专业定制化的临床前CRO服务,项目涉及药物筛选、药理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
鹰旸生物十分重视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致力于借助科研院所平台资源综合优势,打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关键环节,促进临床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合理解决利益分配与责任分担,激活各方动力,缩短转移路径,降低转移成本,控制转移风险,提高转移成功率,建立并逐步实现技术转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在贡献中发展的模式。鹰旸科技愿共同参与推进生物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进程,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